寒霜降指的是哪两个节气
寒霜降,这一节气歌中的片段,源自“秋处露秋寒霜降”,描绘了秋季的气候变化。随着秋天的脚步临近,气温逐渐降低。那么,寒霜降究竟涵盖了哪两个节气呢?
寒露与霜降,二者合称为寒霜降,标志着节气的交替。
寒露,标志着气候变化的显著特征,是深秋的标志性节令,在二十四节气中率先显现“寒”字。它不仅是炎夏向凉爽的过渡,更是凉爽向寒冷的转折点。寒露之后,白昼渐短,夜晚渐长,日照减少,热气逐渐消散,寒气悄然滋生,昼夜温差显著增大,晨昏之际,人们能感受到丝丝寒意,空气也变得干燥起来。
寒露降临,北风渐强,我国多地将受冷高压笼罩,雨季随之落幕。此时,南方秋意渐浓,气候宜人,干燥少雨;而北方则已步入或即将迈入冬季。寒露之际,传统习俗包括赏枫、品芝麻、食蟹、饮秋茶等。
在全国范围内,霜降时节昼夜温差最为显著。此节气标志着气温急剧下降,昼夜温差增大,秋燥现象明显。需注意的是,“霜降”并非意味着此节气必有霜降,实际上霜并非自天而降,而是地面水汽在温差作用下遇冷凝结而成。因此,“霜降”与“降霜”并非同一概念。
在我国部分地域,霜降之际,柿子成为餐桌上的佳品。柿子多在霜降前后来临成熟,此时皮薄汁多,口感绝佳,营养价值亦颇高。然而,尽管柿子美味可口,却不宜过量食用,更忌空腹食用柿肉及柿皮。霜降时节,气温骤降,故需补充能量,以保持身体在冬季的温暖与健康。于是,民间便有在霜降时节享用鸭子、牛羊肉、兔肉的习俗。
下一篇:没有了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