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
大暑节气将至,其特色与习俗引人关注。众所周知,二十四节气深入人心。恰逢昨日7月7日,正值小暑节气,预示着酷暑季节的来临。夏至、小暑、大暑,一气呵成,此节气歌正是夏季的写照。小暑之后,便是大暑。那么,大暑节气的特色与习俗究竟有哪些呢?
大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
大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,特点
大暑节气,正值“三伏”,我国日照最长、气温最高的时期。全国多旱少雨,气温常超35度,火炉效应显著。高温潮湿,细菌滋生,枯草腐叶间萤火虫飞舞觅食。此外,土壤适宜水稻等喜水作物生长。三候之际,雨热同季,天空随时降雨。
大暑节气,夏季之末,日照最盛,湿度最高,雨量丰沛,高温多雨,气候特征显著。此时期,喜温作物生长迅猛,雷阵雨频发。全国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外,普遍高温,35℃以上高温屡见不鲜,甚至40℃高温亦时有发生,南北温差不大。
大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,风俗
送大暑船
盛夏大暑,台州沿海举行盛大的“大暑船”祭祀。渔民们接力抬船,沿街巡游,鼓乐齐鸣,鞭炮轰鸣,两旁祈福人群络绎不绝。“大暑船”终抵码头,举行祈福仪式。继而,渔船将其驶出渔港,海上点火,随波逐流,祈愿五谷丰登,生活安康。
晒伏姜
伏姜,源自我国山西、河南等地,在三伏时节,人们将生姜切片或榨汁,与红糖拌匀,封存于容器,覆以纱布,置于阳光下晾晒。待其充分融合后即可食用,对缓解老寒胃、伤风咳嗽等症有显著疗效,同时兼具暖身保健之效。若身体受寒凉、雨淋或久居空调房,饮用伏姜可迅速驱散因寒气过重引起的诸多不适。
大暑节气的由来
我国古时将大暑划分为三候:首候腐草化萤;次候土湿气蒸;末候雷雨频至。世间萤火虫种类繁多,约两千余种,分为水生与陆生两类。陆生萤虫于枯草产卵,大暑之际,卵孵化成虫,故古人以为萤火虫由腐草所变。次候描绘了天气渐趋闷热,土地亦显湿润;末候预示着频繁的雷雨将至,这场大雨能缓解暑湿,标志着天气逐渐向立秋过渡。
大暑时节,气温的冷暖成为农谚中预测未来天气的关键。短期预兆如“大暑热,田头歇;大暑凉,水满塘”,中期预兆有“大暑热,秋后凉”,而长期预兆则包括“大暑热得慌,四个月无霜”和“大暑不热,冬天不冷”等。
大暑时节,雷阵雨尤为频繁,民间有云:“东方闪电空无雨,西方闪电雨将至。”此谚道出,夏日午后,若闪电自东而来,此地必无雨;若闪电自西升起,雨势将迅速降临,避之不及。而“夏雨隔田埂”、“夏雨隔牛背”等俗语,生动描绘了夏日雨晴不定的景象。
下一篇:没有了
